技術長觀點:與執行長討論代理式 AI
與 AWS 企業策略師 Arvind Mathur 及 Matthias Patzak 的對談
在本集中…
與 AWS 企業策略家 Arvind Mathur 和 Matthias Patzak 一同探索技術領導者如何針對代理式 AI 事務,有效地與執行長展開互動。本集透過 Matthias 最近發布的 LinkedIn 部落格,揭示獲得成功的五項重要步驟:專注於業務影響而非技術、建立跨職能轉型團隊、挑選合適的使用案例、大規模執行並行試驗,以及衡量實際業務成果。了解為何技術長必須在與高階主管展開討論前,主動測試代理式 AI 等新興技術。無論是希望透過 AI 實作帶來 10 倍價值的技術領導者,還是探索 AI 的轉型潛力的業務主管,這次討論都能為你提供用於探索代理式 AI 變革的寶貴見解。
對話記錄
嘉賓:AWS 企業策略師 Arvind Mathur 及 Matthias Patzak
聚焦業務,而非技術
Arvind Mathur:
感謝你與我們一起收看這一集的領袖觀點。我是 Arvind Mathur,擔任 AWS 的企業策略師。今天很榮幸能與同事 Matthias Patzak 展開對談。Matthias 近期在 LinkedIn 發表了一篇部落格,引發了廣泛討論。今天我們將探討該文章的內容,以及它為何能引發大量討論。Matthias,歡迎來到本節目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非常感謝。事實上,這篇文章確實引發了很多討論。我收到了許多留言。
Arvind Mathur:
而最重要的是,這類引人深思的文章所引發的對話,才是最具價值的部分。
我認為這正是文章獲得高度互動的原因,我們身為技術領導者,都曾面臨這類處境:明知必須關注某個新趨勢,卻未能投入足夠注意力。此時若執行長或其他高階主管前來詢問,你總會感到被動。我想這正是文章能引起許多人共鳴、獲得高度互動的關鍵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確實如此。我想這也是為何這篇 LinkedIn 文章能獲得高曝光。文中提到「執行長不得不問技術長:『嘿,什麼是代理式 AI?』」的場景,確實引人關注。 而我在許多組織中仍能看到:技術長、資訊長、工程部副總裁往往忙於日常業務、維持系統正常運作,並且需將資源分配到各項當前重點任務中。而他們其實沒有足夠的資源彈性,不光是心力,還包括人力和預算,去真正嘗試新技術。
Arvind Mathur:
深表同意。而且我認為,現今技術變革速度飛快,技術長與技術領導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投入時間關注新技術。更重要的是,許多技術能力已趨向大眾化,企業領導者對這些技術的認知也大幅提升。當這類問題出現時,你絕不能處於被動地位。你必須投入部分資源去關注這些技術,並主動向企業領導者介紹,就像你之前指出的一樣,對吧?
Matthias Patzak:
是。
Arvind Mathur:
我們來聊聊你對「如何推動這件事」的具體建議吧。我知道這部分也引發了一些討論。你的部分建議頗具挑戰性,我很欣賞,深入探討這些內容會很有意義。
Matthias Patzak:
事實上,我提出的第一個步驟是「將技術討論轉化為業務對話」。因為目前大多數時候,技術長與資訊長仍只專注於「理解新技術」。他們想了解技術的防護機制與成本,卻未採用 Amazon 所謂的從客戶需求反向推導思維。也就是說,他們沒有走出辦公室去觀察客戶與使用者的真實需求。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客戶的需求與痛點,也無法以 IT 專家的身份,與業務部門的同事展開業務層面的對話。這就是我在 LinkedIn 文章中提出的第一點建議:將技術討論轉化為業務對話。
Arvind Mathur:
深表同意。我認為必須轉化為業務對話,因為這是創造業務價值的機會。這不只是一項後端技術的改進。我認為文章中引發一些討論的另一個點,是「尋求 10 倍成效的創新,而非僅限 10% 的小幅改善」。坦白說,我很欣賞這個觀點,因為它非常具有挑戰性。尤其在代理式 AI 領域,如今找到這類「10 倍成效機會」的可能性,比過去許多技術都更高。但現實是,我們日常工作中可能 90% 都是「10% 小幅改善」的構想,只有 5% 到 10% 是「10 倍成效」的創新。為什麼你強調要專注於「10 倍成效」的創新呢?
Matthias Patzak:
總體而言,我認為組織中的「逐步迭代改善」確實是組織成功的關鍵,因為這樣的組織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。若你了解業務與技術,並能每週、每天都實現 1%、2%、3% 甚至 10% 的改善,這很寶貴。但我觀察到,在關於生成式 AI、通用 AI 乃至現今代理式 AI 的討論中,許多組織僅著眼於「提升內部效率」,卻未思考如何「調整業務模式」。在我看來,未來會發生的情況其實就像 10 到 20 年前「數位原生企業」興起,爾後「行動優先企業」誕生一樣。我們即將見證生成式 AI 原生公司,以及代理式 AI 組織的誕生。若你仍局限於現有業務模式,很可能會被時代淘汰。
Arvind Mathur:
是的,我同意。越早開始尋求「10 倍成效」的機會,對企業越有利。不過在這類情境中,有一點需要留意:若你已處於被動地位,且企業領導者主動找你討論,他們有時也會帶著自己的想法而來。根據我的觀察,這其中的關鍵在於「判斷情境」:有時你必須快速行動,針對執行長提出的想法,例如「嘿,我一直很擔心這個問題,我們能用代理式 AI 來解決嗎?」做出成果並展示。 快速找到方法實現該想法,通常會非常有幫助。與此同時,一旦你透過成果建立了信任與公信力,就能進一步提出:「這不只是一個小幅改善的機會,透過代理式 AI 我們其實能做更多事。」 我知道聊天互動中也針對這個話題展開了精彩討論,這個思路非常好。我們來看第二點建議。
組建多元轉型團隊
Matthias Patzak:
第二點建議是對傳統思路的調整,我將其重新表述為「組建轉型團隊,而非純技術團隊」。但其核心是「不應局限於傳統 IT 部門的獨立運作」。當然,團隊首先需要理解新技術的核心概念。但若你真的想推出原型、挖掘業務機會,就必須讓銷售總監、營運人員、財務人員與法律人員共同參與。且不應僅讓他們扮演「監督者」角色,而應形成「跨部門轉型討論機制」。因為這不只是是一項技術專案,而是「業務重塑」。
Arvind Mathur:
我認為討論中大家對這一點的認知完全一致。我也深表認同,尤其對於代理式 AI 這類技術而言。若你想專注於「10 倍成效」的創新,這些創新絕不會是「內部技術改進」層面的構想。這類創新機會在於「重新構想客戶體驗產品與服務的方式」、「拓展產品與服務的能力邊界」等層面。這需要全方位的轉型。
Matthias Patzak:
在與客戶的對談中,你對這一點的觀察與感受是怎樣的? 你看到的是組織真的在組建跨部門轉型團隊,還是仍處於 IT 部門獨立運作的狀態?
Arvind Mathur:
顯然,不同企業的成熟度差異很大。有些成熟度較高的企業已經意識到:僅將其作為技術專案推動是行不通的,並有過相關經驗教訓。但仍有大量組織,依舊以「處理技術專案」的模式來推動這類轉型工作。而我們與技術長或企業高階主管交流時所扮演的角色,就是協助他們理解:應將此視為一個需跨職能、跨部門協作的機會。我個人也從自身經歷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啟示。我曾任職於一家保險公司,當時我們試圖改造核保、理賠等流程,儘管這些流程隸屬於營運部門,但參與者絕不僅限營運團隊,還需銷售、產品、風控及客戶體驗部門共同投入。不論進行何種變革,這些部門都必須參與其中。當時我們的目標是將理賠處理時間從 3 至 4 週,縮短到一小時以內。這類大幅變革,絕非僅靠改進內部運營流程就能實現。因此我完全認同。
並行推動多個試點專案
Arvind Mathur:
好的,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點。
Matthias Patzak:
第三點建議是:挑選 2 至 3 個相關的應用場景,並快速推動。核心在於「快速行動」,這些試點專案需「並行推動」而非「逐個執行」,同時要在「有防護機制的前提下追求速度」。開展這類實驗時,「防護機制約束」至關重要,這比「完美規劃」更具實際意義。正如我們團隊同事 Jake Burns 常說的一句話:「不要等到準備就緒才開始,而是透過行動讓自己準備就緒。」 這點我非常認同,尤其在代理式 AI 的應用上,更應如此推薦。此外,快速並行推動試點還有另一層考量:代理式 AI 是新技術,對應的使用案例也較新。既然是實驗,就需要預期約 70% 的嘗試可能會失敗。
若你逐個推動試點,可能前三次都會失敗,直到第四次嘗試才有望成功。因此我建議,身為技術長,不僅要具備足夠的心力,還需在預算與人力上保留彈性,才能實現試點的並行推動。這點引發了大量討論,因為許多組織不僅缺乏這類「風險承受意願」,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彈性。
Arvind Mathur:
正如你先前問到的,我與客戶交流時發現,這或許是他們面臨的首要挑戰。其原因在於,多數技術長此類情境下,既缺乏「並行推動多個大型專案」的能力,也因此沒有足夠的信心。他們會傾向於選擇「更安心的方式」,就連我過去面對新事物缺乏信心時,也會先低調地進行小型實驗,透過學習累積信心後,再逐步加快腳步。
而我認為這裡有個至關重要的點:希望你在與執行長展開討論前,就已完成這些基礎實驗。因為透過小型實驗累積經驗後,你才有信心去探索「10 倍成效」的創新,並開始並行推動。這也是文章中我非常欣賞的核心觀點:不應由執行長主動開啟這類討論。你應先完成實驗、整理好想法後再主動找執行長,如此才能有信心地推動後續工作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這必須成為你營運模式的一部分,更要融入企業的文化當中。
Arvind Mathur:
聊天互動中有人提出一個問題:「現今新技術層出不窮,除了代理式 AI,機器人技術也在朝新方向發展,還有核心 AI、資料技術及驅動資料分析能力的新方法等。你如何持續關注這些動態,並透過充足的實驗積累經驗,以便主動向企業領導者提出建議? 你觀察到的最佳實務有哪些?
Matthias Patzak:
事實上,你不可能針對每個新趨勢都進行嘗試與研究。這就是為什麼組織也需要建立「創新」或「技術雷達」機制。思想領袖 Pascal Finette 曾撰寫《Disrupt Disruption》一書,其中探討了如何辨識技術、市場、客戶層面出現變化的信號。接下來的關鍵是:你多久會接觸到這類信號? 若某項技術的相關信號頻繁出現,你就必須及時跟進並展開實驗。因此,你還需要針對「實驗」採用不同的工作模式。
例如,面對某些信號,你可能只需讓一名開發人員、設計師或產品經理在週五下午,結合真實客戶需求測試原型。而面對另一些實驗,則需安排一個團隊,在兩週的「時間盒」內專注推動。也就是說,團隊必須在兩週內達成明確目標,且不會額外投入更多經費、人力或時間。但核心在於,你必須具備「辨識信號並採取行動」的能力。或許更重要的一點是:要學會對部分信號說「不」。因而學會優先排序至關重要。
Arvind Mathur:
沒錯,而且你稍早提到的另一點,也是我親身實踐並建議大家的關鍵要素,那就是:培養好奇心、實驗精神,最終帶動創新的文化。根據我的實踐經驗,若你在團隊或企業中建立了這類文化,即便沒有制訂明確的策略或行動計畫,團隊成員也會主動展開實驗,並持續關注技術雷達中的新動態。對我而言,最寶貴的時刻莫過於團隊主動找我說:「Arvind,我們一直在研究這項技術,認為它很有潛力。」 這讓我有機會與業務團隊溝通:「我們發現了一項有潛力的技術。是否有機會落地?」 若你已建立這類文化,那非常好。若尚未建立,從現在開始行動吧。因為在當今環境中,若團隊無法自主關注技術動態、開展實驗,那麼當機遇來臨時,你將很難及時把握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完全認同。而此舉的關鍵在於,你必須公開實驗的成敗,否則到最後,產品經理或業務部門的同事遲早會抱怨,畢竟團隊將部分資源用於測試新技術,導致資源被分散,影響了業務價值或功能的交付。因此,你必須表彰成功的實驗。即便實驗失敗,其帶來的經驗教訓也算是一種「實驗成果」,同樣需要在企業內部肯定其價值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企業中建立「撥出資源來測試新技術或新業務構想屬於合情合理」的文化。
從第一天起就以生產級標準打造解決方案
Arvind Mathur:
非常好。接下來我們看第四點。
Matthias Patzak:
好的,第四點。在我看來,這點引發的討論非常精彩。建議是:在試點階段就為「規模化」做好準備。也就是說,不要只開發「看似亮眼的演示原型」,而應從一開始就打造「具備企業級規模處理能力、可直接上線的解決方案」。在我看來,代理有不同的類型,例如面向知識工作者的代理。例如,客服人員可在桌面端使用代理,實現某項工作流程的自動化。但身為前技術長,我認為「具備智慧的微服務型」代理更讓我感興趣。然而,要將這類代理整合到企業架構與應用中,卻並非易事。
這需要你具備「事件驅動架構」。你還需建立完善的「可觀測性」機制;且至少在原型開發初期,需實現人類擔任監督者、參與迴圈,有時甚至是完全脫離迴圈的管控模式。若你將這類代理部署到生產環境,就能深入了解其能力。或許不必覆蓋 100% 的流量,只需針對 1% 的使用者、1% 的流量即可。如此一來,在測試「10 倍成效」創新構想時,就能有效控制風險影響範圍。但對許多人來說,理解並在自身環境中落實這點並不容易,原因可能在於他們缺乏「容錯文化」。
Arvind Mathur:
而且我認為這點與前面提到的內容也有密切關聯。事實上,就連「實驗」本身也存在階段性。有些實驗可能完全獨立於企業核心業務之外。若其中某些實驗展現出潛力,接著就可以先在 IT 部門內部展開進一步實驗。你剛才提到的觀點我非常認同:既然企業已有透過服務與 API 運作的業務流程,不妨在內部為這些流程賦能智慧。這能讓你累積經驗,更有把握打造符合生產級標準的代理能力。如此一來,當你與團隊討論跨部門的「10 倍成效」業務機會時,就能有信心在生產環境中並行推動多個創新構想。這一點非常好。在「從實驗到創新」的過程中,先在技術部門內部開展這類嘗試,本身就是重要的一步。
如今我也理解了針對這點的相關意見,確實有很多人對此感到不安。他們認為,如你先前所言,早期開展實驗、控制風險影響範圍非常重要。而我們真正想強調的是:這些前期實驗必須在與業務部門展開討論前完成。若你已完成這些「小規模、低風險」的試點與實驗,那麼當業務機會出現時,就能迅速採取行動。此時你已不再處於「實驗」階段,且有望擺脫「70% 嘗試失敗」的困境,此時能提供更穩定的技術能力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我完全認同。這就是為何人們需要及早親自體驗新技術,我的建議是,可聯合合作夥伴與 AWS 客戶團隊,讓他們指導你如何實際操作新技術。
衡量真正重要的指標
Arvind Mathur:
好的,我們來看第五點。
Matthias Patzak:
好的,第五點。雖說這點看似理所當然,但仍有討論空間。第五點建議是:關注業務影響,而非技術指標。也就是追蹤營收增長、成本降低、週期時間縮短、轉化率變化等指標,而非模型準確度或使用者適應率。當然,仍需關注使用者適應率等先行指標。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品質指標,但引入新技術的目的不應是「為了技術而技術」,而是要麼實現業務流程 10% 的效率提升,要麼打造出「10 倍成效」的使用案例。因此,你必須針對每個上線的解決方案,結合真實使用者資料衡量其實際業務影響。你不應只是在功能清單上「打勾確認」。你真正需要做到的是能明確表示:「透過這款新的代理式 AI,我們成功將網站跳出率降低了 X%。」
Arvind Mathur:
我認為大家對這點的看法完全一致。我也想快速分享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,同樣是之前提到的理賠流程加速專案。一開始推動該專案時,我們犯了一個錯誤:團隊中不同角色採用了不同的衡量指標。例如,營運團隊有一套營運指標。技術團隊以「功能交付」作為營運指標,銷售團隊則有另一套衡量標準。正因為如此,專案最初無法達到「10 倍成效」的目標。直到所有人都統一了目標,將理賠時間從 3 週縮短至 5 分鐘,情況才有所改變。這不僅讓團隊方向一致,更激發了創造力:跨部門團隊共同找出了阻礙達成「10 倍成效」的障礙,並提出了富有創意的解決方案。這不僅是「衡量指標」的問題。透過統一目標來凝聚團隊,讓大家集中精力突破阻礙「10 倍成效」的核心難題,這本身就是一種極佳的方法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你說得對。「目標一致」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Arvind Mathur:
關於這點的討論非常精彩。我希望能繼續與大家交流,收集更多相關意見。但在這次對談中,我最大的收穫,也是想推薦給所有人的是:從現在開始主動「關注技術動態」。當前技術變革迅速,你必須提前了解技術潛力,並主動向企業領導者提出相關構想,才能搶佔先機。因此,基於這點,我的建議是:現在就登錄你的 AWS 帳戶,與 AWS 客戶團隊溝通,明確如何開始使用這些工具並立即採取行動。
Matthias Patzak:
是的,我完全認同。而你應使用的工具或 Amazon 服務,就是 Amazon Bedrock Agent Core。儘管我們有多款與代理相關的服務,但在架構中整合代理的核心,仍是 Amazon Bedrock Agent Core。這也是我建議各家企業儘早親自體驗的服務。
Arvind Mathur:
太棒了。讓我們開始打造吧。
Matthias Patzak:
讓我們開始打造吧。
就像 10 到 20 年前「數位原生企業」興起,爾後「行動優先企業」誕生一樣。我們即將見證生成式 AI 原生公司,以及代理式 AI 組織的誕生。
AWS 企業策略師 Matthias Patzak